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,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。”非遗承载着独特的民族记忆,对赓续历史文脉、坚定文化自信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。
无骨花灯起源于唐朝,又名“唐灯”。此灯造型别致,工艺独特,制作精美,小巧玲珑,古朴典雅。令人惊叹的是灯身没有一根骨架,全由用绣花针剌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,且轻巧能飞。
马院服务团队拜访了皤滩古镇的花灯非遗传承人王汝兰老师。86岁高龄的王老师,向我们介绍了花灯的18道制作工艺,从制图到装饰再到花灯成型需要3-6个月。在王老师的带领下,我们团队深入了解无骨花灯的制作工艺,以实际行动加入到非遗的制作当中。团队共学习体验了无骨花灯制作的四道工艺,以经贸校徽为型绘图,制作五角花灯灯面。
胶浆调配,剪样装订,其中最难的步骤便是针刺。须得刺针齐排打孔在画面当中,保持间距相同,密集相同,针孔线条平行一致,才能实现花灯灯面的协调与美观度。团队成员体验了此道工序,但却难以把控线条针刺的流畅与笔直。王汝兰老师向我们讲解到,针刺需得握针刺笔垂直刺入,以三角针刺展开,这样线条流畅统一在同一水平线当中,仅针刺环节,我们团队就做了一下午,而要完成花灯的整体制作需要用上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。
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打造三位一体“一盏灯”云平台,此平台集花灯历史文化讲解、花灯制作传承、花灯周边产品买卖等功能于一体,不仅将花灯非遗文化传承下去,也通过花灯周边产品的买卖增加当地农户的收入,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。
花灯传承,马院接力。乡村非遗传承,任重而道远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要依靠我们每个人的接力传递。传承无小事,让我们传承花灯技艺,守护民族之魂。